2021年1月30日至31日,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级研讨所、清华大学铸牢中华民族一同体知道培养基地以线上会议方法举行了为期两天的“千江共月:藏传释教身份认同和我国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级研讨所沈卫荣教授掌管,约请到了来自清华大学、我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我国社会科学院、我国藏学研讨中心、哈佛大学、奥地利科学院、德国波鸿大学等国内外高校与科研安排的近二十位青年学者,环绕前史中的西藏与藏传释教身份认同、汉藏梵学研讨、今世西藏文明研讨开展的三大主题陈述了最新的研讨作用。两天的会议严重而火热,有分布在国际各地的一百五十余人全程参加了会议。在会议的最终,与会代表又以最近网络抢手的丁真热为主题,进行了一场有关今世藏族文明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一同体知道的圆桌议论,约请到了民族文明研讨的代表,从不同的视点打开了一场独具匠心的议论。
掌管人:谁是丁真?我信任年青的朋友肯定都知道。一个仅仅7秒的浅笑视频让一位原本名不见经传的藏族小伙子一变而成为一个上亿级流量的网红。丁真给当下干流互联网交际文明带来了一个现象级的案例,催生出了许多热搜作业与热议,比方他的家园理塘、各省文旅在互联网上的抢人大战、丁真的小马珍珠、丁真的教育文明问题等等。关于丁真的社会效应及其环绕互联网新媒体的开展,都现已有很好的重视和议论。丁真现象给咱们研讨西藏前史文明的学者们也带来了一种振奋或许一种影响,如同让咱们看到了国人逾越东方主义或许内部东方主义的幻想而实在赏识、喜欢西藏民族文明的或许。因而,咱们开端考虑在当下铸牢中华民族一同体知道,正确建构西藏民族文明叙事的布景下,咱们应当怎样来看待这个突发的“丁真现象”。今日的圆桌议论设置了“寻觅丁真”这样一个标题,其实咱们想要议论的主题,以英文“Finding Tenzin: Imagining Tibet in Contemporary China”来说更为明晰,即以丁真现象为要害,议论当下咱们应该怎样来了解西藏和西藏文明关于全我国、关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含义,议论西藏文明和藏传释教怎样在今世开展的或许性。在接下来的圆桌议论中,各位说话者将会根据自己的作业、学习和日子布景,来谈谈各自对上述问题的考虑。咱们的榜首位说话人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助理教授张帆博士。张帆教师是咱们汉藏释教研讨领域的人类学学者代表,具有丰厚深沉的郊野履历,而恰恰她研讨的郊野点就包含丁真的家园理塘,所以,咱们先由张帆博士从她的学术履历谈一谈自己的考虑与感触。
张帆:我对理塘的重视是近二三年来的作业。我回国今后,测验从今世问题与民族志的视点动身去做一些研讨,可巧挑选了理塘作为郊野点。我想从别的一个视点来谈谈汉藏文明的沟通,首要咱们本次“千江共月”的会议中有学者讲到安多区域的修建形制以及与卫藏区域的开展和反哺的联络,这对我特别有启示。我挑选理塘作为一个研讨点,由于它是藏彝走廊区域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郊野点。这二天会议中议论的前期汉藏释教前史文明的研讨给我翻开了别的一条思路,也便是河西走廊这一条通道。首要,从社会人类学来说,藏彝走廊是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说法,催生了一个内部的转向。后来放置了一段时间,晚近又从头开展了起来,比方四川大学的石硕教授就尽力于此研讨。可是,当年费孝通老先生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分,他也指出关于我国的民族研讨不止一条藏彝走廊,还包含河西、岭南等多条通道。今日看来,这个转向在前史学中也是这样的,咱们更多重视到了这些走廊上的问题。因而,咱们人类学的研讨与前史学、汉藏梵学、藏学等所重视的都是有相关的。比方,魏文博士在他的陈述《华夏本位与形制重构: 元以来我国北方藏传释教修建文明的图景及其隐喻》中说到了三世达赖喇嘛在仰华寺会晤俺答汗,这一段前史其实在三世达赖喇嘛列传中记载了,而他在见了俺答汗之后就来到了康区,在理塘树立了理塘寺。列传中也对理塘寺的制作作了一些介绍,但我不知是否跟魏文博士介绍的(河西区域)的修建形制有相关。可是,这儿边反映了河西走廊和藏彝走廊在前史上是有许多干系的。
三世达赖喇嘛所建的理塘寺从这个视点动身,咱们反思现在关于走廊的这些解说结构。咱们所熟知的说法多以华夏本位或许华夏皇权动身,进行扩张与压榨,而在当地层面,不管是土司仍是宗教首领,出现的是反抗,总的来说便是一个“扩张—反抗”的解说结构。我最近在反思,所谓反抗的视角在社会学、人类学内部的议论由来已久,特别是在后殖民语境下,反抗的视角现已十分盛行,较为代表的有James C. Scott的《弱者的兵器》(Weapons of the Weak)等代表作。而在咱们学界内部也一向在议论的是,是否反抗的视角是充沛的?我在此还没有一个完好老练的回答计划,但从我在理塘的郊野履历,我在考虑一个相比照较新的概念,尽管许多学者也做过这样的议论,即一个国际性与国际主义的视角。由于咱们惯常考虑的视点是一个二元性的,以中心为主导、边际为反抗的二元解说结构,而在这个结构下,当地性,即当地土司或许宗教代表的实力,如同都成了弱势的一方,而这些弱势方的能动性怎样才干被展示呢?假如从头从一个国际性的视点去考虑,为什么这些当地土司与首领会许多援引代表皇权的符号?不管是从文本、仍是艺术修建等方法?或许对他们来说,这些东西代表着一种外来的、等级更高的、更能展示他们本身身份位置或许本身的权利符号。所以,它或许不只仅一种中心王权的扩张,还或许是一种当地的自动引进呢?我的这个观念还不太老练,也是我近年来研讨藏彝走廊的一些感触,在此仅是抛砖引玉。一同,昨日会议中有一组陈述在议论幻想与出现,包含东方主义与身份认同的问题,包含方才掌管人也说到丁真是否为咱们推翻东方主义供给或许。我最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首要,咱们要明晰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或许“东方学”这个概念包含了三重寓意。榜首重寓意是言语(discourse),是对东方的描绘、幻想和出现,不管是二元的浪漫化,仍是丑恶化。第二重寓意是互引(cross-reference):昨日清华大学中文系刘雨桐同学的陈述《东方主义与人文共通: 朱塞佩·图齐研讨中的西藏形象》讲到图齐,我以为关于图齐更重要的议论应该是其本身作为一个reference出现在之后的藏学研讨,或许他本身能够refer to之前的藏学研讨所出现出来的一个不相同的西藏,这个才是cross-reference,指不同学术言语之间的学习和彼此援引。正是由于这些彼此援引,才导致了他们幻想的西藏,或许说他们笔下的西藏与实在的西藏的脱离。第三重寓意是institution,也就说东方学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一个国际性的研讨安排。图齐这个案例是十分显着的,他本身有安排布景,而他逝世后也有以他命名的研讨安排。而安排间学术传统的连续才干使一个幻想的西藏或许是东方主义式的西藏或许出现在咱们面前。所以,这三重寓意不只仅一个言语的寓意,但之前大大都研讨都放在了这个层面的议论,重视西藏或许东方怎样被话说、观看。而关于后两者的议论,比方在什么含义上西藏成为了一种西藏主义或许成了“藏学”的概念,我以为这样的细部研讨才是要害的。这是从东方主义理论本身的一个开展的或许性,而逾越东方主义理论,不再将咱们的这些文明研讨置于一个东方主义的语境下考虑。我以为在东方主义现已诞生了大半个世纪的年代里,咱们是时分该有打破的途径了。
在我近年来的阅览履历里,有一自己类学的著刁难我的影响很深,它是Eric Mueggler所著的The Paper Road(《纸路》)。这本书研讨的是二十世纪到我国来的外国植物学家,包含Joseph Rock、George Forrest等,他们在我国西南区域的科研探险活动。而这本书提醒了这些活动怎样促进了一个国际科学言语的产生。它指出了了解现代常识生成的别的一种或许性,将其放在一个网络的结构下来剖析。而这个网络就不再是一个二元含义的“自我与他者”“外国与我国”或许是“外国人与西藏人”这样的结构下,而是涵盖了常识生成者、标本搜集者、脚夫等各种人物,是一个人文性与物质性交缠的网络。这样从头考虑了常识生成的背面所触及的许多的actors(行为者们)。这些actors不只仅来到我国的外国人,也包含在我国帮他们做植物搜集的纳西人、藏人、汉人等等。因而,这个常识生成的过程中不只要西方的、现代的植物学常识,还有咱们从前以为的传统的、纳西东巴文的典礼等。所以说,一个现代科学常识诞生的背面有多种多样的actors。这样的一个视角或许在必定含义上能协助咱们向前走一步。我也是带着这样的网络视角去我的郊野点理塘的,我是去研讨理塘区域的藏戏的。特别是在近年来藏戏成为非遗的过程中,咱们一般以为这些文明是从传统到现代、从当地到官方,或许一种国家关于当地的收编等等。因而,假如从网络的视角、当地的能动性与国际性动身,咱们就能看到藏戏作为一种现代的体现方法的构成背面各式各样的actors的尽力,当然这儿边是包含政府的、官方文件的、当地传统常识的支撑等等。
在此,我也是想在这儿与各位文献学家、前史学家们做一个议论,以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视角来与咱们进行彼此的弥补。昨日哈佛大学南亚系的马洲洋同学讲到了近二十年美国藏学的转向,我比较有感触的是,首要咱们默许藏学的界说为一个较为经典的Tibetology,而在美国近二十年中,假如将人类学或许民族学的作用算进去,我觉得彻底能够逾越思维史、社会史、内亚史这些内容。就我本身的领域,近二十年来,有不少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加入了广义的藏地的区域研讨,不只触及西藏,还广泛整个喜马拉雅区域。他们所依仗的不只仅传统的史学,还包含民族志,口述史等新史学的规模。咱们怎样能够将现今世口述史的研讨与根据文本的前史研讨结合起来呢?这也是我在寻求答案的方向。
美国密歇根大学人类学教授Erik Mueggler所著《纸路》(首版于2011年)昨日马洲洋陈述傍边说到的“中心地带”(Middle ground)的概念,其实能够作为我这两天考虑与我近年来研讨的一个总结。陈述人质疑“中心地带”这个翻译,以为它应该是一个实质的地舆空间,比方安多区域。在这点上,我持保留意见。首要,这部作品含义很严重,这个概念已被很好地运用在了清史与民族学研讨中,而在后来的详尽研讨中,这个概念现已脱离了它作为地舆空间的含义,更多是指坐落中心的空间或许时空概念,它能够包含仍然具有中心性的、地舆仍有所根据的藏彝走廊、河西走廊,它还包含五台山这样的当地。五台山尽管处于地舆空间上的汉地,但它构建起来的中心状况,各种多元文明的叠加,使它成为了一个中心空间,是一个中心地带。这样的比方还能够包含雍和宫、承德等等。所以,我以为这儿边的中心地带还有时空的拓展性,包含我自己研讨重视的拉萨石碑,尽管坐落藏地,但也构成了一种中心空间。由于咱们的重视点多少都在西藏本身与内部,而现在咱们都在转向到走廊等中心空间里,这是对我自己来说值得欢欣的事。掌管人:感谢张教师从郊野履历与理论视界对咱们汉藏梵学研讨作了十分具有启示含义的回应!接下来,咱们要约请本次会议中给咱们留下了深刻形象的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研讨生刘雨桐说话。她对图齐的解读测验跳出东方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文明批评的范式,提出了有很立异的建构。雨桐代表了泛00后的一代年青人,他们是文艺青年,对不同的文明文明有巨大的探究愿望,勇于寻求诗和远方。并且,他们现在又与曩昔的年代所具有的学术资源、教育时机、生计环境、日子方法、社会文明、国际格式都很不相同了,咱们想知道是什么促进她对西藏文明感爱好?她翻开藏学的方法又和咱们有什么不同呢?
刘雨桐:其实我决议学习藏学没有很特别的理由。对我来说,学习言语本身便是我最大的爱好,不管是少量民族言语,仍是当当地言或许外语。尽管我自己是一个只会用拉丁字母转写满文的满族员,但我对少量民族本身的文明抱有猎奇和探究的愿望。这句话说起来其实很内部东方主义,如同我自己在自我异域化,别具一格。说到内部东方主义的问题,昨日我作了对图齐的陈述,随后我还在进一步考虑,图齐在他的作品《西藏宗教》中议论到西藏的宗教社会和作为现代国家的对立等问题,我想知道他在多大程度上是在议论和关怀西藏,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在重视他自己所在的其时的欧洲呢?这本书的德文本和英文译著出现上个世纪60、70年代,这个作业本身和欧洲的左翼运动、政教别离、多元主义在该时期被剧烈地议论是相关的。已然图齐在50年代后学术有了转向,他的“西藏”也现已消失了,但他在这本书里仍是着重宗教在西藏的重要性。他在这本书的前语里说这个研讨是“开端论说的开端酝酿”,如同和他着重的重要性产生了很大的对立。因而,一旦接受了图齐东方主义的这个设定,如同就没办法离开了。
图齐带领的探险部队曾四次对藏地进行查询然后,我又去看了图齐写在30年代的探险类作品,他明晰地说到了他去西藏的很大原因是释教与印度文明,而西藏保留了这方面印度现已消失了的、活着的,且原始的、未遭到刻画的传承。他讲到西藏探险时说:“I acknowledge that the Tibetan monks and laymen as well,as soon as they realized that I had come to their country with a deep respect for their beliefs and their culture and that I took a keen interest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ir art and doctrines, proved my best friends and collaborators.”在这段话中,咱们看到了图齐的真诚。可是,在另一篇西藏探险的自述阶段中,他写道,“The Tibetans,who are more suspicious the more ignorant they are,become good friends and open their minds without reserve when one shows oneself respectful towards their religious affairs, […]one must know how to secure the confidence of the people, […]I pretended myself in the guise of a disciple, even if the conversation on abstruse themes of theology and metaphysics[…]showed that I was no novice.”在这段话中,咱们显着读到了图齐的高傲,言下之意是,我对西藏文明了解得十分清楚,仅仅由于藏人的无知才对我产生置疑,而我会假扮成一个问道的肄业者,经过这种所谓的“谦卑”去交换藏人的打开心扉。如此的描绘,让我觉得或许东方主义仍然仍是阐释这类藏学作品的最合适的理路。可是,咱们仍是看到了一些不同之处,关于图齐来说,西藏并非存在为置之不理的幻想中,他对藏人的心思有必定的了解,知道怎样去与处在这个文明中的人共处,而非冷冰冰地处理那些符号图画等,因而,关于藏文明,或许图齐不能算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他者”。又进一步说,咱们将图齐这种文明参加者仍然描绘为东方主义者,难道说咱们真的只要成为了释教徒、成为了藏人,与研讨目标彻底无别离,咱们的研讨才是纯真的、不含意图吗?明显,这样的话,咱们在学术中着重的批评的间隔(critical distance)就消失了。因而,在挑选走一条怎样的藏学研讨路途时,这些问题仍然在困扰着我。尤其是触及藏传释教的学习研讨,由于其本身便是一个完好的、关闭的、自洽的常识系统。咱们现在对其进行广义上的文本研讨,探究它的前史、文学、语文学、思维史、人类学等各种学科面向,但回到宗教本身如同仅仅关乎信众的崇奉问题,是一种国际观和日子方法。我从前一向以为宗教是超验的,无法用言语方法来出现表述的,但我的主意本身或许便是在东方主义的结构下,幻想对方,将其神秘化,如同只能经过觉受才干去把握藏传释教。因而,我从一开端就感触到了东方主义言语对我的思维产生的十分强的操控感。我怎样去想、去做研讨,都会遭到批评。
比方,咱们开口提丁真,描绘他身上具有很传统、原始的东西,那在文明批评中,必定就有人会说你为什么觉得藏族员就和咱们不相同呢?为什么你就以为藏族文明便是原始的、野性的呢?这种叙说不便是将其放在了说话者本身的幻想中去了吗?咱们总是能够找到一个切入口去进行东方主义的批评。在我本科时期所受的学术练习中,有一部分是哲学专业的。比方,海德格尔以为生计和存在是高于实质的。咱们假如将此作为条件,或许能够给研讨者供给对“丁真现象”的一条解说途径,或许会更平缓一些。并不是咱们现在要使用某一个材料去做研讨,然后从研讨目标中去把握一个深层次的实质,实质是无法高于生计的,生计才是愈加底子的重视点。因而,咱们回过头来,不管是丁真、仍是藏传释教,这些都归于生计履历的领域。有了这些判别,就不会简略落入东方主义的判别中去了。
我在校园本科时期上的“语文学与现代人文科学”课程中读到了Sheldon Pollock关于语文学三个维度的界说。他所给出的哲学的“二谛观”,即世俗谛与胜义谛,对应存在与真理,这与海德格尔的观念就很相似。时间不是线性的,是一个点状,而咱们的曩昔、现在与将来是根据一个点而绽放的,绽放的维度是可知的、咱们仍然能够把握的。每个作业都具有不同面向的或许性。我并不是一个疯狂的海德格尔信徒,想要把他的思维引进我未来研讨藏学的路中。我想说的是,是否其他专业的内容,尤其是哲学,或许会为咱们现在的学科供给一个全新的视角。由于,咱们知道每一个哲学家都有一个完好的、自洽的哲学观,或许咱们能够让咱们在议论的问题变得不相同一些,不堕入某种学术结构的泥潭,一同也能够让批评变得理性与平缓一些。
掌管人:雨桐为咱们展示了怎样从哲学的高度使民族研讨能进行更多共性的考虑和沟通。正如沈卫荣教授在会议开幕时的说话中所说到的,铸牢中华民族一同体知道是全我国人民的作业,而不是专门针对边远当地、少量民族的作业。怎样将“西藏热”转化为天然、相等的一致,做到各民族区域之间实在的相互尊重、相互效果,然后到达可持续开展,我想雨桐方才所说的途径对咱们咱们是具有启示含义的。接下来,咱们约请到的是一位资深的西藏“发烧友”,我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博士研讨生喻晓刚先生。与前两位说话人彻底从人文学术动身的履历不同,他从前是一位理工科地质学的学生,多年前在深圳辞去安稳的作业,当机立断去往藏区支教,现在成为一位专门研讨西夏时期汉藏释教的优异青年学者。喻晓刚博士丰厚和特别的个人履历,包含他现在还终年驻守在云南一座藏传释教寺庙里的故事,咱们想请他谈谈他对今世藏传释教身份认同的观念,以及他对今世藏传释教开展情况的一些查询。
喻晓刚:我从同济大学结业后,在深圳的一家日化公司上班,在深圳寓居的时分对释教开端有所了解。2012年,我去四川甘孜新龙县支教,其时去支教的那所小学是一位堪布办的。我其时是想了解,汉传释教中有“人世释教”的主题,而藏传释教里是否也有对应的体现呢?我就想到了经过支教这个方法去了解查询。在我的形象里,其时我对藏族员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概念,仅仅临行前当地产生了一系列的作业,所以,我有点担忧个人安危,其时仅有的主意是活着出来就行。因而,我没有那么浪漫化,不算一个合格的“发烧友”,反而是带着一种担忧和惊骇去的藏地。其时咱们坐一个越野车,早上3点从成都动身进甘孜,车上只要我一个汉族员,跟我沟通说话、让我感到安全、定心的,只要车上那位堪布。我到了措卡小学之后,师生们对我仍是比较认可、欢迎的,由于是办校园的堪布介绍我去的。释教在我的这段履历中,如同起了很大的桥梁作用,我那时就感触到了释教是一个十分好的链接汉藏民族的文明枢纽。其实,那之前我跟藏传释教是没有什么触摸和了解的,仅仅根据对堪布办学的尊重,就取得了他们的认同,尽管我还带着调研的意图。我在一年级教和二年级教英文,藏族搭档会约请我去他们家里喝酥油茶,就许多触及汉藏民族与文明的实际问题进行沟通。校园有时分也安排全体教师并约请其他校园的教师进行团建活动,有时分也喝点酒,喝完后论题会有些铺开,这些算是当地文明精英的朋友们,会谈及一些汉藏民族之间的认同问题,其实大多时分他们仍然有一些认同方面的妨碍和担忧。我在那个小学只待了半年,其时咱们同批的支教教师们都体现得十分优异,收到了藏人家里送来的酥油。其时咱们的感触是,咱们在这儿,只要用最忘我的、最无杂念的尽力,真诚地去给孩子们上课,才干全体上取得校方和学生及家长的认同。可见彻底的认同关于两边来说,都存在一些妨碍和困难。后来我到色达去调研的时分,遇到过素昧平生到色达朝圣的藏民,请我去他们暂时树立的帐子里做客,做蛋炒饭给我吃的作业,而我则回以对牦牛肉的享用,来表达我的入乡随俗与认同。
坐落雅砻江河畔的甘孜州新龙县措卡小学与支教活动(摄于2012年)有了这些履历之后,我到了现在所驻守的云南丽江指云寺,其时是由于寺庙需求教师给僧人们教汉文和英文。我去了之后发现与年青的小喇嘛们,对我这个来自汉地的教师也不那么认同。但主管寺庙的大喇嘛们要求我要严厉教育,必要时能够棍棒教育。我就揍过他们,一开端他们心里当然也有抵抗、排挤的心思。可是,当我一向这样坚持原则,严厉要求,他们在学习上也有开展的时分,这些心情就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表明两边的认同,有时分并没有那么困难。我记住党的十八大之后,丽江市相关领导到指云寺来给僧人们传达十八大精力,应该是年纪、常识布景的原因,其时的活动气氛并不算火热。到了十九大举行的时分,寺庙自发安排学习会议陈述,僧人们积极响应,开端去了解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积极自动地去学习,还共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心得。这些是源于自发而非外在行政力气的推进,是一个很大的改动。在指云寺与他们一同日子学习中,我发现自己有许多的常识盲区,我并不能给喇嘛们明晰地介绍汉传释教。关于汉传释教的常识,汉传释教几大宗派什么的我就知道一些概念,细讲起来并不清楚。而在汉地,人们很简略把藏传释教跟吃肉、业手印(双修)等问题联络起来,或许关于流行于汉地的这些说法莫衷一是。我对藏传释教在汉地的开展也十分重视,每年都坚持造访调研,但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人类学研讨者,仅仅从本身的学术爱好相关的视角动身,去了解学习这些相相关的实际。在这两个宗教传统集体中的履历,促进我开端学习研讨,从汉藏释教育术研讨的视点找到了一些“中道”,我常常引荐关于藏传释教相关问题感到困惑的汉地人士看沈卫荣教师的作品。尽管有一些教内人士从教义中测验过一些汉藏融合,比方楞严经二十五圆通对藏传释教的了解和解读,但这在汉、藏释教界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有一个汉藏梵学研讨很好的郊野点,是青海贵南县陀乐寺。开端赞助陀乐寺建造的,本身就有汉族、藏族的村落,村子所有人一同捐钱、捐物修建。宗教方针执行候,陀乐寺的新建也是由汉藏两地信众一同完成。陀乐寺对信众开示或许做法会时,有时分是依汉藏两族各自的言语不同,分隔用不同的言语进行,有时分则汉藏民族一同参加。可是藏族信众的法事活动,汉族煮饭、打下手,做藏餐、羊肉,帮藏人持诵;汉族信众的活动,藏族员来帮助做米饭、面条,帮助念经。这种类型的汉藏融合还体现在了这些寺庙修建布局、装修与文献藏书等方面。这个郊野点我以为是一个很好的汉藏释教研讨的今世切入口。
在我的长时间的调研过程中发现,“汉族”对一些藏人来说,并不是一个血缘概念,而是一个被构建的集一系列行为为一体的概念,与汉地士人对藏传释教的建构相同,这实在不该成为汉藏两个民族认同的妨碍。
陀乐寺全景图(喻晓刚供给)掌管人:感谢喻晓刚同学十分丰厚的人生履历共享!他的履历本身便是咱们汉藏梵学研讨的一个实在鲜活的故事,充满了对立和抵触、困难和生长、据守和相望。能够说,今日全球化现已让民族之间,乃至整个国际都无法孤登时开展,每一个人都需求打破地域的、思维的疆界而进行学习和沟通。接下来咱们约请的是汉藏梵学研讨团队中的一位藏族同学,他来自我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博士研讨生扎西。扎西来自四川省阿坝县,作为咱们的“团宠”,他开阔的视界、对学识的真诚寻求、独立的思维和心爱的性情,打动了咱们汉藏研讨团队的每个人。他是咱们身边随时能够接近的“丁真”,他将从本身的生长履历,谈谈对今世西藏的幻想、故土的知道和未来的幻想。扎西:在这场关于对西藏文明的说话里,我感觉很像狼人杀游戏,先知发完言之后,现在轮到我一个乡民来说话了。之前三位的说话暂时能够说是“他者”视点,而我自己或许也不能算是一个彻底的“自者”。丁真走红是近来互联网一个现象级的作业,环绕它的议论无不会议论丁真藏族的身份问题,可是,我想问的是,在他走红后的相关热搜作业里藏族身份与元素究竟占了多大的比重呢?据我自己的查询,这些元素如同份额不大。这儿当然也存在“叶公好龙”的现象,咱们所议论的东方主义或许内部东方主义的幻想明显并未彻底消失。咱们假如将丁真和走红的王冰冰、远一点的杨逾越,乃至尖锐哥这些素人草根爆红案例做一个比照的话,我想问丁真的论题内容和性质跟他们有多大的差异呢?当然,在这儿我并不是新闻传达的专家。小的差异能够说当然有,比方丁真身上带有的质朴和野性、藏地的服饰和日子方法,他给人们一下带来了异样的审美体会。有人当然会因而而想去了解背面不相同的文明,所以网上有许多人在找汉藏翻译的软件,可是,这应该跟追韩国欧巴偶像的差异也并不是太大吧。有人因而还问我说:“你们少量民族,特别是藏族,是不是都长得很帅?”弄得我挺无语的。丁真走红与前段时间电影《气球》的上映,假如要说这是对藏文明的宣扬传达,我觉得是很勉强的。由于在我看来,这就像许多汉地的常识分子、文明人一说藏地就要谈“亮出你的舌苔空空荡荡”或许演揲儿法等等问题。对我来说,“丁真作业”并不需求我的重视与关怀。
但有一个议论我以为很有意思,便是关于身为藏族的丁真并不是西藏人的议论。网友的认知十分良莠不齐,有四川人还表明不知道四川有藏族。其实,我在内地肄业十多年的过程中,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这当然仅仅一个刻板形象。就我自己的生长环境和日子布景,我以为自己首要是一个四川人,然后才是一个藏族员,或许这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自我认同。当然,这个在各省文旅“夺人大战”里边是凸显了这个认同,让丁真拿着一只熊猫,写了一张“我的家园在四川”的海报。这种认同或许在未来会是一种趋势。在全球化的布景下,身份认同会有不同的层面,面对不同的目标咱们是不同的人:面对外国人,我是我国人;面对汉族员,我是藏族员;面对藏族员,我是一个被汉化的藏族员;面对康巴人,我是安多人;面对西藏人,我是四川人;面对成都人,我是山上的人;但面对汶川这种实在山里的人,咱们又是草原上的人等等。自我身份认同当然重要,可是有时重要到了构成困扰,正如钱钟书先生描绘的,“在鸟里边说我是兽;在兽里边说我是鸟。”
在人大国学院西域所材料室学习的扎西在全球化的趋势中,身份认同会从狭窄走向广泛,从单一走向多元,刻薄仇视的会变为容纳与和蔼。作为一个学者,我以为咱们更应该走在这个潮流的前面。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也是我挑选研讨汉藏释教比照研讨的重要原因。不管是我的文明布景,仍是日子履历,常常会有让人难过的时间,汉族员在我面前说藏族员的坏话,藏族员在我的面前说汉族员的坏话,或许说他们感到的困惑。释教当然是沟通的一个要害,这也是我感爱好的一个方向。我期望研讨汉藏释教文明的异同得到的是更为广泛的相等和沟通,由于现在的沟通除了零散的无视,便是洪水般的吞并。有汉人去学藏传释教,藏人学汉传释教,但并没有到达融合的状况。研讨汉藏梵学融合的前史能够为咱们供给沟通的履历,一同也让咱们反思这些融合为何会产生,以及经过这些前史基点咱们还能够走到哪一步?对我来说,我是在捉住自己文明的根,但也是在做一件契合潮流的事。我的教师说我扎西是一个国际主义者,我以为这是对我的一个夸奖吧,但这的确便是我认同的身份认同。我以为咱们的汉藏梵学的研讨和语文学式的日子方法永久不会过期。掌管人:感谢扎西的共享!他一身兼具的“自者”和“他者”视角独具匠心,他对国际主义精力的寻求关于仍然纠结于汉、藏认同之中的咱们具有启蒙的含义。
接下来咱们约请英文版《我国藏学》的修改张宁给咱们作共享,张宁结业于我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现在是清华大学中文系少量民族言语文学的在职博士生。怎样叙说和讲好丁真这个“我国故事”是咱们民族研讨作业者当下面对的使命与应战,咱们期望张宁从她的作业履历中为咱们共享有关怎样解读“丁真现象”的履历。
张宁:谢谢掌管人!尽管我没去过理塘,没见过丁真,可是这不影响我对他的议论。丁真之所以会走红,除了他英俊的长相、小马珍珠等,其实很大程度上,我以为仍是由于他跟藏族、藏区这些符号联络起来了。他和他的家园组合起来关于大都网友来说便是一个鲜活的香格里拉,在咱们心中触手可及,又十分可贵、怕遭到破坏。我身边许多人告诉我丁真的出现改动了他们对藏地的刻板形象,这是加分的作业。丁真的走红看上去是个偶然,是一个被全国人民自发从下而上推出来的特例,简直没有什么宣扬本钱,就到达了许多大力宣扬作业还难以企及的作用。这个个案应该是无法仿制了,但他的履历仍是值得学习,特别是走红后当地政府采纳的一系列的办法,包含采访、文旅宣扬片等,这都是当地的基层干部们的尽力。咱们之前在甘南等地做的有关民族区域“三交”(往来、沟通、融合)主题的调研中,就发现有许多生动感人的比方,可是当地政府宣扬不出来这些人物和业绩。尽管当地政府投入许多人力、物力、财力打造了一些典型案例,打造了途径,可是都未有太大作用。丁真的出现契合了许多实际的需求,将之与理塘、四川旅行结合,遍及了涉藏州县的常识,也让咱们逼真地看到了这些实际与背面的尽力。丁真翻开了这样的故事的窗口,但这个窗口期有多长,今后还会出现这样的人物吗?这些都是未知数。这是政府的作业需求考虑的。而投射到咱们学术研讨中,也是具有启示性的。咱们前期有很好的研讨作用,可是并未被人看到,没有影响力。我的作业和学习履历让我感触到作为学者,特别是文本、文献研讨者,咱们的重视点除了手上宝贵的材料,还应将学术照进实际里。现在常讲将基础研讨和实际研讨结合起来,即所谓作用转化。我以为咱们清华的铸牢中华民族一同体知道研讨培养基地正在做的中华民族一同体知道的前史研讨,开掘前史上的“三交”的案例,便是一件很接地气的学术作业,但一同咱们需求让更多的人知道,去做一些更广的宣扬和教育作业。
黄维忠(我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我国藏学》上一任主编):我弥补一下扎西和张宁说到的关于丁真现象中反映出来的民众关于藏地基础常识的缺失这一点。假如从宣扬的视点来说,咱们学界做得远远不够,咱们有必要、有义务去经过不同的途径做一些这样的作业。至少在大学里边吧,开设一些内容相对遍及的讲座,让大学生了解关于民族的一些根本文明前史常识,比方五省区都有藏族这样的常识点。就像方才张宁说的,咱们的会议和课题项意图作用能够部分转化成遍及性的常识,在高级教育中做一些推行,我觉得这是现在急切需求做的作业。沈卫荣教授就做了许多这样的作业,包含他的作品《幻想西藏》《寻觅香格里拉》这样的书本和他宣布的各类报刊文章。但这个团队只靠沈教师一个人去做这个作业的话是远远不够的,需求咱们一同的尽力,一同来做这样学术遍及这件事。
近年来汉藏释教研讨团队推出的较为遍及的“轻学术”作品掌管人:感谢张宁和黄维忠教师在学术与实际研讨结合的途径上给予咱们的一些主张。的确,咱们在文本研讨中探究,自以为是一群语文学家(philologists),而语文学家除了把握高精尖的言语和常识外,其实是具有很激烈的文明使命的,亦是具有批评性的思维深度的。因而,学术推行和宣扬的确应该是咱们研讨项目使命的延展。我十分高兴地发现清华大学新闻传达学院的李希光教授全程参加了咱们这次会议,我想请李教师共享一下他对咱们这次会议所议论的主题的一些主意。李希光:各位教师和同学们好!在曩昔这两天的“千江共月”会议中,我坐在电脑前,每天花8个多小时盯着电脑屏幕,听了18场陈述,这让我对我国在涉藏问题的国际言语建造上更有了决心。这些陈述说话人都是30来岁的青年学者,有些乃至是90后的新一代西藏研讨作业者。看咱们在PPT里娴熟引证藏文前史文献、佛经、敦煌、黑水城出土多语种文本,对我来说就像是看天书相同,像一个小学生坐在大学教授的教堂里边听课。咱们有了十分优异的人才部队。这支部队的出现应该感谢我国藏研中心和我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前史言语研讨所这么多年的尽力。
这两天我在听咱们讲西藏前史时,我的大脑里一向有两个人在对话:一个老和尚在跟一个小和尚对话,或许说前史在与实际的对话。我想的是咱们的研讨作用怎样能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首要,有用、有价值和成功的国际往来和对话,不是依托抽象的概念性、专业性或标语性言语,而是取决于对话两边在往来中能供给多少精密化的新常识,或许说,对话的一方能否向对话的另一方供给原创的精密化常识。为此,就像方才两位教师说到的那样,我期望咱们的学界不断地用自己立异的研讨作用为咱们与国际社会的往来供给可读性和可听性强的新常识。这也正是咱们这两天会议的主题,即“藏传释教我国化”。在今日的国际语境中,中心提出的“藏传释教的我国化”这一出题,不只仅一个严厉的学术问题、前史问题,更是一个严重的地缘政治实际问题。
首要,我十分赞同不能将藏传释教的我国化了解为“sinicization”(汉化),藏传释教应该是为完成我国梦服务的。藏传释教我国化是完成中华民族巨大复兴的重要行动。一同,藏传释教的我国化始于西夏,也便是西藏在元代归入我国政治地图之前就现已开端了。这个观念十分重要。在元明清的前史中,皇帝给予藏传释教教派首领的封爵,这都是我国化的一部分。
坐落辽宁阜新海棠山的藏传释教普安寺及摩崖造像尽管这两天的会议是一个科学一同体的内部作业坊,但假如说做对外的涉藏宣扬作业,就会触及学者与媒体的对话,其意图是经过记者媒体这个桥梁去转化研讨作用,使其面向群众、政府官员、方针部分等,是一个科学遍及作业。所以咱们的研讨既是常识出产,又需求以简略朴素的话遍及开来。对群众的遍及作业不能小看、不能小看。因而,这儿我以为有五个管道能够打开:1. 学界与媒体的新闻对话:使用新闻媒体的议题设置功用,遍及藏地人文史地常识、藏地周边的地缘政治、浅显地解说国家的涉藏方针;2. 学界与政府部门的方针对话:把学界的研讨作用转化成为实际方针服务的智库陈述和方针主张;3. 学界与社会各个领域的常识精英的跨界对话:用一种咱们都理解的言语文字把咱们出产的专业性涉藏常识变成遍及性读物,构成一种与社会其它职业的常识精英的跨界对话;4. 学界与民众的科普对话:用一般人能理解的言语文字,把咱们学界出产的专业性的西藏研讨作用和常识变成大中小学的教材、课外读物,经过举行各种讲座,遍及涉藏常识;5. 学界与国际社会的对话:用咱们的科研作用树立一个桥梁,构成我国学界与国际社会的对话。与国际社会对话不是指与国际藏学界的对话,而是与国际常识精英、国际新闻界、外国政客、非政府安排、外国一般民众,乃至国际娱乐界的对话。最终,我以为咱们藏学研讨的方向,不只需求跨界,也需求在区域研讨的结构下做到跨地域、国界,扩展为五省藏区、喜马拉雅区域的跨文明研讨。这儿的跨界对话不只仅汉藏之间,前史与实际之间,还应该是实际的跨文明对话。现在有关藏传释教的常识传达,常把印度当作藏传释教源头,藏传释教如同是从今日的印度本乡,进入藏地的,而无视巴基斯坦北部山区对藏传释教的影响。藏传释教的前弘期受汉地、巴基斯坦、尼泊尔、西域诸国影响,后弘期的上路弘法是由现在孟加拉国人阿底峡到阿里再兴佛法。从今日的地舆地图看,汉传释教和藏传释教直接来自归于今日的印度地图的释教很少。咱们对印度的爱情不要根据神话幻想和传说,咱们要根据前史与实际知道实在的印度文明和其与藏传释教的联络。“印度”是个空间概念,与之相关的地舆名词许多,如新头、信度、身毒、兴都库什山、信德省等。Hind、Al Hind、Indus是巴基斯坦的古代地名、河名,跟今日的印度共和国无关。喜马拉雅山西北角是兴都库什山,也可翻译成“印度库什山”、“身毒库什山”等。我国新疆的塔什库尔干县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接壤的区域都在兴都库什山,但与印度无关。咱们要知道,今日的印度更不是一个释教国家。假如不考虑印度占据的喜马拉雅山的藏地(拉达克、锡金、藏南)及逃亡藏人的释教信徒,印度大部分邦的释教信徒不到当地人口的千分之一。印度人口普查安排的官方网站称印度的释教信徒人口统计是“微乎其微的”(Negligible)。
作为传统藏西区域的拉达克因而,咱们应该重视有两条释教道路对藏传释教的影响。一条是汉传释教经过敦煌和河西走廊对藏传释教的影响,另一条是始于莲花生大师的家园乌仗那,经巴基斯坦北部山区的印度河上游河谷道路,经拉达克,到阿里的道路对藏传释教的影响。印度妄称克什米尔自古以来是印度的,藏传释教如同从印度本乡,经克什米尔进入藏地,无视巴基斯坦西北部的斯瓦特对藏传释教的影响。咱们不该该用含糊的古印度沉没汉传和藏传释教与今日的巴基斯坦、中亚国家、阿富汗、尼泊尔、孟加拉、缅甸的前史联络,咱们需求从前史地舆上对藏传释教的源头做一个完好的材料搜集剖析和判别,经过精密查询,从含糊的古印度这个地舆概念跳出来,找到藏传释教源头精确的地舆位置和传达道路。咱们重视比较多的是翻过喜马拉雅山口去不丹、锡金、阿萨姆这些当地,还能够重视喜马拉雅的西北部,也便是图齐与其继任者现在在作业探究的区域。这个区域从法显到玄奘所挥翰墨都十分多,即今日巴基斯坦北部山区,包含拉达克、巴基斯坦的“小西藏”,还有乌仗那。这两天会议都说到了图齐。1956年,图齐与斯瓦特的瓦里(国王)到达了考古协议,图齐领导的意大利考古队取得了斯瓦特的独家考古权,意大利有权把开掘的一半文物保藏在罗马和都灵的博物馆里。后来意大利政府又出资兴建了斯瓦特博物馆,斯瓦特国王把自己家里保藏的几千件文物也捐给了博物馆。现在有两只考古队在斯瓦特从事开掘作业。一支是图齐教授上个世纪50年代创立的意大利斯瓦特考古队,另一支是开伯尔-普什图省考古局局长萨玛德博士领导的巴基斯坦开掘队。我前两次去斯瓦特都去现场采访了意大利斯瓦特考古队队长奥利维利博士(Luca Olivieri),他带着当地的普什图农人在开掘巴里考特古城。 2021年新年前后,罗马和都灵两家博物馆馆长给我写了3封信,期望我国学界能与意大利学界协作,连续图齐当年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山区斯瓦特创始的考古工作。他们特别期望树立我国、意大利和巴基斯坦三国联合远征队,寻觅莲花生大师的踪影和他出世的莲花池。这对我国无论是考古学界、汉传释教研讨者,特别是藏传释教研讨者,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或许是百年未有的常识开掘、常识出产和常识立异的机会。1949年前,由于国家没有财力支撑去西藏新疆查询,除黄文弼等少量学者在外,我国人多是给外国人打杂做苦力。今日国际格式产生了质的改动,我国不只要雄厚的资金做新疆和西藏研讨,更有一大批年青有为的学者从事西藏研讨和西藏对话。
沈卫荣:十分感谢上述各位说话人和李希光教师的精彩说话,我个人从每个人的说话中都遭到了许多的启示和教益,也很受感动。我自己关于丁真的爱好其实源自更早的“拉姆作业”,从这个网络爆红然后引发全国性议论的作业中,我如同感触到了一些与曩昔不同的东西。拉姆是一位十分美丽的藏族女孩,也是一位网络直播中广受全国人民欢迎的网红,可这样一位美丽、仁慈和生动的姑娘,却竟被家暴致死,这十分令人痛心。这件作业出来之后,我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了许多人关于这个悲惨剧作业的火热反响,其中有对拉姆的怜惜、怅惘和不舍,有对她老公的激烈斥责和愤怒,我感觉在这个作业中出现了一些逾越狭窄的民族的东西。广大读者们没有榜首反响就把拉姆当作一位藏族女人,或许一位“他者”来对待,而是逼真地把她当作了咱们自己的兄弟姐妹,从更广泛的情面、人道动身表达了咱们对这个作业的重视、关怀和议论。拉姆作业后不久又出现了“丁真现象”,我的榜首感觉相同也是丁真和拉姆相同,没有立刻被贴上藏族的符号,他是咱们咱们的丁真,是一位咱们咱们都喜欢的邻家男孩。这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
这些年来,我一向在竭尽全力地批评东方主义和内部的东方主义影响下的东西方西藏幻想,现在出现的这个“丁真现象”让我眼前一亮,让我看到了新思维、新趋势出现的曙光,我想咱们现在是不是能够逾越这些东方主义的陈词滥调了,咱们是不是真的能够开端将藏族同胞天然、相等、无别离地当作与咱们息息相关的兄弟、姊妹和亲人,是不是能够开端将在西藏所产生的全部作业都看做是与咱们自己生死攸关、荣辱与共的作业,是不是能够开端将西藏和藏族的夸姣当作是咱们自己的夸姣,当作是整个中华民族、乃至整个国际的夸姣,而不只仅是在西藏和藏族同胞身上幻想和寄予咱们自己永不满意的抱负寻求。希望这不是我的一厢情愿!
丁真这个人其实并不重要,正如我的学生索朗卓玛告诉我的那样,在她的家园像丁真这样的小伙子其实处处可见。但丁真所代表的阳光、天然、憨厚和英俊,能够是全我国人民、全国际人民喜欢和神往的崇高道德。丁真原本就应该是无处不在的,只由于咱们当下所在的这个环境,这样的夸姣居然只能是偶然一见了,所以,这才有了“丁真现象”,正是咱们对丁真所代表的全部夸姣的思念和爱惜,丁真才会一下走红。或许我是在一厢情愿地在国际主义的视角下建构一个丁真,但我不的确不乐意只把丁真看作是一个藏族的丁真,而更乐意把他看作是一个中华民族的丁真,一个国际的丁真。我历来对立媒体和娱乐界之前对少量民族明星的形象刻画,他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异域化,并没有把他们天然、无别离地看作是咱们中心的一员,所以总是在春晚的舞台上让少量民族的歌舞者们一同上台来扮演一下,满意咱们对少量民族能歌善舞这一刻板形象的刻画和等待,而并没有让他们介入咱们干流文明的出现里,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明星,对他们作相等的赏识、赞许和鼓舞。我十分喜欢我的学生扎西,我常说扎西是一名国际主义者,由于我觉得他现已是一名抱负型的(ideal type)具有国际主义视界和情怀的优异青年藏族释教育者。从前,我也从前写过一篇题为“把整个国际当作异乡的人是完美的”小文章,我以为咱们现在所议论的故土、民族、身份认同等等概念,都是在不断的改动、开展之中的,它们都是多元的、相对的,也都是能够被打破和改动的。而在这个时分,丁真所代表的,以丁真为符号的那些夸姣和美德,应该是归于全我国,归于全国际和全人类的。
(本文来自汹涌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汹涌新闻”APP)